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谢仁军:科研探索“垫起来”的青春

CNOOC 中国海油 2023-09-29


“五四”前夕

中海油研究总院的谢仁军

获得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这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

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

谢仁军也成为首位

获得该奖项个人荣誉的海油员工



工作14年来

他主持和参与了

30多个油气田的钻采设计方案

其中不乏像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

我国首个海上高温高压气田

样在国内无先例、无经验的

高难度项目


得知这一消息

“实至名归”是他身边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同事眼中的他


谢仁军自己却有些“胜之不武”的赧然

“30位获奖者里,我年纪最大,

是踩着青春的尾巴得了这个奖。”


不过随即他又释然:

“科研工作就是这样,

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沉淀,

是很难做出像样的成绩来的。”


青春的高度与厚度

本就无法用时间度量

在一步一梯扎扎实实的

科研探索中

谢仁军充盈着自己的青春


他的工作

在看不见的海面之下……

“海洋油气钻采,就是搭建海底油气与生产平台之间的桥梁。”


如果说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钢筋结构,那海面以下的钻井作业,就是一场与大海之间隐秘而无声的较量——挑战来自看不见的地层,摸不到的洋流,而决胜的瞬息,要凭借大胆的想象和严谨的求证。在钻头入水之前,他已经用数据和模型为无数油气田绘出一整套“开发蓝图”。


但行前路 无问西东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是谢仁军在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也是他人生最厚重的底色。


谢仁军的家乡在秦岭南部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山村。2002年,谢仁军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父亲长年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对他的全部要求只有一句朴素的“好好念书”。


带着“好好念书”的决心,谢仁军第一次坐上火车,独自一人离开家乡。



在导师杨进看来,谢仁军勤奋又有天分,从不夸夸其谈,习惯实事求是,每一步都踏踏实实。他把工程问题数据化的能力,尤其令师长们赞赏。毕业前夕,谢仁军参与中国海油某单腿平台大型结构实验。当时,研究总院负责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刘书杰前往实验室现场指导,导师杨进有意推荐自己的学生:“把你做的数值模拟曲线打出来。”


看着和大型结构载荷实验曲线几乎完全重合的数值模拟曲线,刘书杰彻底记住了这个建模能力出色、理论基础扎实的年轻人。



2009年,谢仁军入职中海油研究总院。入职第3年,刘书杰就把东方13-1气田开发前期研究项目钻采负责人的工作交到了他手中。这是中国海上第一个高温高压气田开发项目。自此,谢仁军开始了“驯服”高温高压这头“猛兽”的征程。


两年时间,谢仁军给出了东方13-1气田开发的钻采方案。在后续实施钻完井过程中,7口井全部实现零环空带压,“这在世界上的高温高压井中都是少有的。”



从2014到2017年,谢仁军担任东方13-2气田——目前中国海上最大的高温高压气田项目钻采技术攻关与方案设计项目经理。


面对低油价的压力,谢仁军在东方13-2气田的钻采方案中做了很多技术方案优化,其中就包括将原先只能打不到4000米的高温高压定井,拓展到打超过5000米的高温高压大位移井,水平段长度由300米延伸到600米。



在项目前期审查时,谢仁军的方案受到不少专家的质疑:“能不能干?能不能安全高效地干?”


面对质疑,谢仁军习惯用数据说话。科研没有‘大概’,我给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经过多次证明的。”一次次建模,一次次计算,最终的计算结果让所有人信服。2020年,东方13-2气田成功投产,入选当年“央企十大超级工程”经过多个高温高压项目的研究积累,谢仁军带领团队突破的高温高压井设计关键技术作为关键成果之一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为了热爱 为了责任


“我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为国家能源安全作贡献,即使只能付出绵薄之力,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



2014年,在时任“深海一号”项目经理朱海山的推荐下,谢仁军担任我国首个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的开发钻采设计项目经理。他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布置钻井水下井口。


一般的油气田,井口分布范围也就30~50平方公里,但“深海一号”气藏极其分散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要开发11口井,最后全部连接到一个平台,怎样布置水下井口才最合理?


谢仁军和同事设计了不下上百套方案,但效果总不理想。


一天晚上,天气晴朗,谢仁军带着孩子散步,抬头便是漫天星辰,看着状似无序却又能连成星座的星星,谢仁军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新思路:那么大的区域没法一条线穿起来,那就分区考虑,各个击破!



“大串接小集中”的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你看,是不是很像星座图。”谢仁军举着最终的井网图兴奋地解释,“从繁星点点,到串成海底星座,海上的平台就能定位了。”


提到工作,谢仁军的眼神总是放着光,奇思妙想层出不穷,热情与精力仿佛永远用不完。


“你必须热爱你的工作,否则就很难百分百投入。”


在谢仁军看来,工作不能只是“感不感兴趣”,而是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只要是我负责的任务,我就一定会尽全力。”



在同事们眼中,他是出了名的“超人”——超长待机不在话下,多线程工作游刃有余,遇到再刁钻的问题,也能快速答出一二三——就连办公桌,也永远收拾得井井有条。


2019年年初开始,谢仁军突然反复低烧两个月不退,迟迟查不出病因。当时,全球首个超稠油规模热采项目旅大5-2N油田I期开发基本设计项目即将进行中期审查,正是吃劲儿的时候。领导同事劝他回去休息,但作为钻完井项目经理,谢仁军一天都不愿耽误。



4月底,项目的中期审查通过,谢仁军也拿到了初步诊断结果——医生认为95%的可能性是淋巴瘤。


36岁,风华正茂,如果生命开始倒计时,应该做些什么?谢仁军抱着最大的希望,希望自己是那幸运的5%,也做了最坏的准备。他开始研究应该给孩子买什么保险,又把购物车里那台想买很久的笔记本电脑默默删掉。


幸运的是,命运与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最终检查结果是严重的淋巴炎。在医院,谢仁军和妻子抱头痛哭,那种劫后余生的恐惧打破了他向来的冷静。


在刘书杰的回忆里,一起共事11年,不论多难的项目,多难的境况,谢仁军都会扛下来:“没人要求他一定要做成这件事儿,但他就是去做了。”


廿载磨砺 一朝玉成


为全球海洋石油工业提供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背后,有谢仁军的付出,也有无数海油人久久为功的坚守。



2022年6月6日,由谢仁军具体负责牵头起草的ISO3421《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海洋隔水导管下入深度与安装设计》国际标准经ISO(国际化标准组织)正式向全世界发布推广。这也是中国海洋钻井技术领域以“模型、算法”为核心的首部ISO国际标准


一项国际标准能够立项,就意味着它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这项成果的背后,是海油人20年的坚持。


2002年,因为一次隔水导管变形事件,当时的中海石油研究中心钻井专业科研人员开始了隔水导管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隔水导管的下入深度往往采用经验法,有没有可能有一套办法能计算出精准数值,让隔水导管在不同海域都能“站得住、不下沉,不倒下”?


2017年,起草相关国际标准的担子落在了谢仁军的肩头。计算、试验、推敲打磨、被否定、推倒重来,起草标准是个漫长而磨人的过程。然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查看ISO对于草稿投票结果的那几分钟。


短短时间内,他经历了一次情绪过山车:“非常惊喜的是,我们获得了100%支持率,这是对我们极大的认可;紧接着心里又是一沉,各国专家共提了380多条意见,其中有不少是针对核心算法的,而我们要在3个月之内完成修改。”



没时间气馁,一个星期封闭办公,没日没夜、一个一个解决问题,7天时间,谢仁军带领团队成员给90%的技术问题找到思路,针对核心难点再进行大量模拟验算,力求得出有充分说服力的结果。


2022年4月27日,反复打磨的提案最终稿获全球ISO全票通过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有人能把隔水导管下入深度计算和施工控制技术,用38页纸、40多个公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标准里全是公式和模型算法,这是我们坚持做基础研究、做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时隔近一年,谢仁军仍难掩激动。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


质疑,求实。”谢仁军说。做研究,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敢于质疑传统,才能做到创新,实事求是,才能把每一步走扎实。“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就像从西北山区到国际舞台,谢仁军走了40年;就像一部国际标准的发布,需要20年的努力。


科研路无涯,攀登与沉淀永远是进行时。



榜样珠玉在前

激发青春动能

更多海油青年

正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奔赴一场场光荣与梦想的远征

汇聚成能源报国的磅礴力量!


更多推荐



视频 | 全意 常容轩 陈慧卿

文字 | 秦怡然 杨瑞君 常容轩

图片 | 李佳斌 王奕辰

制作 | 滕令阔

责任编辑 | 秦怡然

监制 | 冯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